台灣半導體強到很重要!外媒1文曝守護「矽盾」關鍵作用
2025/07/18 11:00 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佔據關鍵地位。(路透資料照) 今年5月烏克蘭與美國簽署關鍵礦產協議,這項協議是在烏克蘭經歷了兩年戰爭、GDP萎縮29% 、並失去了擁有全球30%以上鈦和稀土資源的工業區之後才達成的,而外媒用台灣和烏克蘭來做比較,表示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中佔據關鍵地位,如果被封鎖,相關行業每年可能損失1.6兆美元(約新台幣47兆元)的收入,分析台灣應該要在不損害其「矽盾」的情況下,如何守住這項重要的戰略資產。 《Geopolitical Monitor》文章分析,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佔據關鍵地位,生產了全球90%以上的10奈米以下先進晶片,但卻面臨來自中國越來越大的壓力。 儘管台灣主導的投資在美國、日本和德國超過上百億美元,但台灣沒有加入北約(NATO)等正式軍事聯盟,或簽署相關協議。報導表示,《台灣關係法》雖提供戰略模糊性,但沒有明確的防禦保障,這使得台灣容易受到脅迫。 這種對比引發了一些迫切的問題,台灣如何確保其半導體主導地位,轉化為具有約束力的安全保障?台灣如何利用與美國及其盟友的戰略相互依存關係,在不損害其「矽盾」的情況下遏制侵略? 報導用台灣和烏克蘭來做比較,台灣和烏克蘭儘管在地理和文化上存在差異,但有一個關鍵的相似之處,都控制著全球不可或缺的資源。 台灣在先進半導體生產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烏克蘭則擁有全球約30%的鈦礦儲量和大量的稀土礦等,這些資源對清潔能源、航空航太和軍事應用至關重要。 烏克蘭利用聯合國和歐盟,透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北約和平夥伴關係等框架獲得支持,但台灣僅與一些國家有邦交關係,並被排除在多個機構之外。文章表示,台灣的安全依賴經濟的不可或缺性和戰略夥伴關係,尤其是與美國的夥伴關係。 報導表示,烏克蘭的經驗凸顯台灣的脆弱性。烏克蘭在GDP萎縮29%、並失去關鍵工業區後,才與美國達成了礦產協議,並從北約盟友國家獲得了持續的軍事援助。 然而,台灣面臨來自中國的威脅,飛彈能夠在21分鐘內摧毀關鍵的半導體工廠,並切斷全球晶片供應鏈,與烏克蘭的採礦資源(這些資源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轉移或開發)不同,台灣的半導體生產依賴無可取代的荷蘭ASML曝光機和高度專業化的勞動力,這使得其極易受到干擾。 台灣與中國的經濟相互依存關係加劇了局勢的複雜性。 2024年台灣35%的半導體收入來自中國客戶,造成了台灣既強大又脆弱的局面。相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