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9的文章

中國廠尋求差異化突破口,加速 Micro LED 產業發展

次世代顯示技術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自崛起以來,為顯示應用領域擘劃創新格局,也在蘋果、SONY、三星等大廠帶動下加速跨產業鏈串聯。過去一年,投入開發 Micro LED 顯示應用的中國面板廠出現增多趨勢,對產業發展而言,是喜也有憂。 中國廠尋求差異化突破口,加速 Micro LED 產業發展 「過去幾年中國面板廠積極開發 OLED,但現在也正視到 Micro LED 技術有發展潛力,開始轉移一些資源開發 Micro LED 領域,」調研機構 Trendforce LEDinside 研究協理儲于超提到,過去一年愈來愈多面板廠投入開發 Micro LED 顯示技術,尤其中國面板大廠京東方、華星光電、天馬微電子也加入戰局,勢必將推動 Micro LED 產業加速發展。 顯示技術從過去採用冷陰極管(CCFL)或 LED 為背光源,到發展出有機發光 二極體 (OLED)、量子點發光 二極體 (QLED)、Micro LED 等自發光技術,在 OLED 和 QLED 相關專利大多由韓廠掌握之下,Micro LED 的出現無疑是為台灣點亮了曙光,得以憑藉成熟完整的 LED、面板、半導體產業鏈優勢發展 Micro LED 技術。 中國面板廠近年則是借助政府支持大規模投資 OLED 面板、快速擴充產能以對抗韓廠,一開始對 Micro LED 技術熱衷程度相對不高。兩年多前有中國媒體撰文,稱 Micro LED 是「缺乏巨頭投入的冷門技術」,認為 SONY、蘋果雖為早期搶先布局 Micro LED 顯示技術的品牌大廠,但領域影響力有限,而台灣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技術,於是「Micro LED 似乎成為了救命稻草」,出現「Micro LED 在台灣『獨熱』的現象」。 如今 Micro LED 已是國內外品牌大廠、半導體廠和面板廠積極開發的重要技術,是否只是台灣「獨熱」現象已不言而喻。儲于超表示,Micro LED 並非單一產業就能主導的技術,有別於先前投入的廠商多為 LED 業者,或是研發巨量轉移的新創公司,現在已有更多面板廠加入戰局,不僅有助於發展 Micro LED 顯示應用,就供應鏈來說也會帶動更多設備商、材料商跟進,加速推動 Micro LED 產業發展;對面板廠而言也是多了一種差異化手段,能增加產品附加價值,特別是重金投資 OLED 的中國面...

台灣金雞母 積體電路出口占比28.6%

〔記者巫其倫/台北報導〕根據財政部統計,自2013年至2018年,積體電路穩居我國出口貨品第1名,且出口占比由20.6%攀升至28.6%,自2015年起已超越第2名至第10名出口貨品的占比總和,凸顯積體電路對我國出口的重要性。 財政部統計處指出,2013年積體電路出口值641億美元,2018年增至959億美元,增幅達49.5%,遠高於同期間出口總額增幅7.9%;且2018年 積體電路 出口為第2名石油煉製品的7.3倍,對我國出口與GDP(國內生產毛額)貢獻相當重要。 若與其他國家相較,因我國 積體電路 具晶圓代工及封測產業優勢,2017年出口市占率攀升至14.9%,較2012年增加2個百分點,排名全球第2名;中國因國際級大廠紛紛前往設廠,2017年中國與香港出口市占率達29%,排名全球第1;南韓則為全球最大記憶體生產國,近2年與中國關係較差,轉而加重國內生產配比,2017年出口市占率13.9%,躍居全球第3。 我國前10大出口貨品中,自2013年至2017年,電腦零附件出口由第8名升至第3名;液晶裝置及其零件雖仍排名第3,但占比逐由5.1%下滑至2.6%,2018年更降至2.2%,排名跌到第4;至於其他與電子資通產業相關者,如儲存媒體、電腦及其附屬單元等,出口占比及排序則有提升。   近年出口占比下滑最多的是手機,2011年出口達106億美元高峰後,隔年降至60億美元,2018年僅剩4.3億美元。財政部官員表示,我國手機出口主要為宏達電,且宏達電很早就進入手機市場,當年韓國三星還未起色,宏達電可與蘋果互別苗頭,但因宏達電主要輸往美國,在蘋果與後起之秀三星夾擊下,出口逐漸下降。 文章來源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300770 半導體             IC代理商            車用零件            電子元件代理商

科學家把檸檬變成小巧的「無線電台」,可發出樹木需要澆水的訊號。

植物不聽廣播。但希臘有一群科學家最近找到一種方法,可以把檸檬變成迷你的「無線電台」,把檸檬樹的水含量資訊傳送到智慧型手機。研究人員稱此為邁向「植物連網」(Internet of plants)的第一步。 過去科學家把感測器連接到樹木上,用以測量樹木消耗水份的狀況。但是美國克里特科技大學電機與電腦工程學教授兼計畫主持人布列特薩斯(Aggelos Bletsas)說:「還沒有別的團隊創造出植物的『無線電』網路,而且傳送訊息時只需要數微瓦的電力,價格也只要幾美元。」 這個網路由幾個基本組件構成:一個既有的調頻(FM)無線電台、一根連接到檸檬的天線、一個放入檸檬內的濕度感測器、一個連接天線的 電晶體 ,和一個調頻接收器(例如智慧型手機中的接收器)。首先,天線從調頻無線電台獲取背景訊號,把訊號送到電晶體,而 電晶體 受到濕度感測器的調節。感測器會根據植株的濕度,決定電晶體反覆開關的速率:如果土壤或空氣潮濕,開關速率會較慢;反之如果環境乾燥,速率便較快。最後,天線再把這個訊號發送到智慧型手機的無線電接收器。 透過這種方式,植物可以告訴農夫自己是否渴了。「只要利用手機的調頻收音機加上一個三歐元(約台幣105元)的感測器,我們可以名副其實地『聽』出植物的水份。」布列特薩斯說:「在任何一片農田裡,每畝放兩個這種感測器,就有可能改變我們的農作方式和『了解』植物的方式。」他補充,要達到最佳效果,有時可能需要更多感測器,尤其當農田位於山坡而難以均勻澆水時。布列特薩斯表示,這種即時訊息讓人更能掌控空氣和土壤的濕度,也可能減少殺蟲劑使用,並使施肥效果最佳化。 為什麼要大費周章發展這樣的方法,而不用現已普遍的無線科技,例如藍牙技術?「我們的技術更簡單,因為只是借用了環境中已存在的背景訊號。」布列特薩斯說:「而且,以藍牙為基礎的感測器一台要價約22歐元(約台幣775元)。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要讓感測器以低於一美元(約台幣31元)的價格上市。」 其他人也對這個想法讚賞有加。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電機與電腦工程學副教授狄馬奇斯(Alexandros Dimakis)並未參與這項研究,他評論:「布列特薩斯和他的團隊使用非常簡單的硬體和極少的電力。他們的研究有可能為農業和環境監測帶來嶄新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科技。」布列特薩斯和他的同事已經在美國為此創新科技申請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