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體電路的發明
把大量的電子元件如電阻、電容、電晶體等放在一塊矽晶片上成為積體電路,由於成本低、性能高且能量消耗低,是一個極大的進步。 小百科 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簡稱 IC)是使用電晶體組裝成單晶片電路,通過照相平版印刷技術,把大量的微電晶體集成一個很小的晶片。由於成本低、性能高且能量消耗低,使得積體電路產業急速成長。整個電子工業,尤其是使用小型電子裝備的,如電腦、電訊、生物科技、太空、國際貿易等,都離不開積體電路。 發明者 1958 年 8 月,美國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簡稱 TI)的傑克.基爾比(Jack St. Clair Kilby, 1923-2005)首先做出積體電路;同時間,費爾契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羅勃.諾義斯(Robert Norton Noyce, 1927-1990)也提出類似的設計。 基爾比於 1947 年獲伊利諾州香檳校區的電機工程學士後,就投入工程界,後來半工半讀拿到馬夸大學(Marquette University)碩士學位。諾義斯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1956 年投入剛剛在史坦福大學成立的蕭克立實驗室(Shockley Laboratory),從事半導體晶體的研究工作,後來和 7 位伙伴成立英特爾公司(Intel 是 Intelligent 及 Integrated Electronics 的縮寫)。 靈機一動 發明積體電路的淵源,始於 1940 年代半導體電晶體的發明和應用。1950 年代的半導體製造技術、純度和效能有長足進步,帶來電子工業的急速進步。但是把晶體元件變成電路必須使用手工錫焊連接,相當費時而成本高,效果也不好,如何突破這瓶頸是當時的大難題。 基爾比在攻讀碩士學位時,有一次參加一個巴定(John Bardeen)的研討會。巴定是電晶體的 3 位發明者之一,他描述半導體電晶體的功能和未來的潛力,那時候基爾比就下決心要投入半導體電晶體應用的開發。 1952 年,半導體電晶體的發明所在地貝爾實驗室開始開放電晶體的資訊和特許證時,他說動中央實驗室(Centralab)的老闆花了 $25,000 的權利金派他去貝爾實驗室進修,因此他對電晶體的性能和應用有很深入的了解。但是任何電路設計都必須應用到大量的晶體,...